科学普及动态
天津市食品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践行科普为民,共创美好生活。2023年9月6日,天津市食品学会会员、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主任王璇副教授在津南区海棠街知香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以“平衡膳食,健康食养”为题的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讲座。
王副教授主要从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老年人膳食指南、秋冬食养原则三个方面论述了平衡膳食与健康食养之间的关系。
一、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
l 全面、平衡的膳食包含两个方面:
1. 全面摄入各种营养素,满足机体对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
2. 能量摄入和输出平衡,各营养素间比例适宜
l 不平衡的膳食,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1. 营养缺乏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缺碘性疾病、维生素A缺乏病(干眼病)
2. 营养过剩病: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维生素A,D过量中毒、微量元素过量中毒
3. 营养相关疾病:癌症
l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问题
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高油高盐摄入在我国仍普遍存在,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
二是我国居民生活方式明显改变,身体活动总量下降,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
三是部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如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
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
二、老年人膳食指南
l 一般老年人膳食指南
(一)食物品种丰富,动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
1.食物品种丰富,合理搭配
2.摄入足够量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制品
(二)鼓励共同进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
1.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共同制作和分享食物
2.努力增进食欲,享受食物美味
(三)积极户外活动,延缓肌肉衰减,保持适宜体重
1.合理营养是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的主要途径
2.主动参加身体活动,积极进行户外运动
3.减少就坐等静态时间
4.保持适宜体重
(四)定期健康体检,测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缺乏
1.参加规范体检,做好健康管理
2.及时测评营养状况,纠正不良饮食行为
三、秋冬食养原则
l 秋季食养原则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之主气,称为“秋燥”。
1. 甘润养肺
秋季多出现口干咽燥干咳、皮肤干燥、肠燥便秘等一系列燥证。
食养应选择甘润养肺滋阴润燥类食品,如芝麻、蜂蜜、雪梨、甘蔗、柿、百合、银耳、萝卜、鳖肉、豆浆乳品等。
2.少辛增酸
少吃辛辣的食物,尤忌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助“燥”,化热生火,加重秋燥。
进食带有酸味的食品,酸甘化阴,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橙等。
3.多吃粥食
秋天提倡食粥,最好是将上述润燥之品与米同煮。
常用粥品有:红豆核桃粥、百合玉米糁粥、润燥猪肚粥、紫米南瓜粥、南瓜雪梨羹、板栗香菇鸡肉粥、小米百合粥、皮蛋瘦肉粥、海参山药粥、莲藕糯米羹
4.调适寒温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早秋多温燥,晚秋多凉燥。
早秋饮食不可太过温热,晚秋则不宜太过寒凉。
秋季也可选择一些性质平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禽蛋、奶制品、豆类以及山药、大枣、莲子等。
5.兼顾脾肾
为预防冬季多发的咳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除注意选食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适当食用健脾益胃、温肾固阳的食物,如粳米、糯米、牛肉、肉、山药。
l 冬季食养原则
寒为冬季之主气,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
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出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此即为“阳气虚”,而阳气虚体质的人更易受到寒邪损伤。
1.冬季进补
冬季主“藏”,是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期。
冬季饮食应注重养肾,以助肾藏精气。
因此,在冬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鹿肉、鸡肉、海参、虾、韭菜、糯米、龙肉等,以固护体内阳气。
2.不忘养阴
可适当食用甲鱼、鲍鱼、猪肉、乌鸡、鸭肉、山药、黑芝麻等补品,能滋阴补肾,填精补髓。
常见汤品有:枸杞红枣乌鸡汤、鱼头豆腐汤、山药排骨汤、香菇鸡汤、羊肉冬瓜汤、牛肉萝卜汤、牛尾骨番茄汤、时蔬大骨汤
3.减咸增苦
冬季饮食应少食咸味饮食,适当增加苦味饮食以养心气。
冬季为肾经当令之时,肾水太旺易克心火,咸入肾,苦入心,因此,为防止心火不足,在冬季应减咸增苦。
另外,苦味食物性质多偏凉,亦可制约冬季饮食中的温燥之性,防止“上火”。
4.少食生冷
冬季不宜过食生冷寒凉食物。
过食寒凉生冷,必然会损伤脾肾之阳,有损肾之藏精作用。